《张宗炳》,此词条收录于04/19,仅供参考
张宗炳(1914年7月14日-1988年1月10日),出生于上海市,博士毕业于康乃尔大学;中国近现代著名昆虫毒理学家、教育家,被公认为中国昆虫毒理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。
1934年张宗炳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,1936年赴美留学,回国后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杀虫药剂学的研究,进而转到昆虫毒理学。张宗炳先后在东吴大学、南通大学、燕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,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,兼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毒理室研究员以及农药学会顾问、浙江农业大学顾问教授等职。1986年,张宗炳与林昌善等人完成的《粘虫发生的规律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》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
张宗炳教授长期致力于昆虫毒理学和昆虫生理生化学的研究,20世纪60年代从事昆虫不孕性药剂和粘虫迁飞的研究,20世纪70至80年代从事昆虫神经生化和蜜蜂生化学的研究,均取得重要成果。1982年,他同他的研究生一起发现了酪胺是在DDT等药剂处理后,由昆虫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性毒素,并研究了酪胺的代谢过程,这一发现为探索新型杀虫剂提供了线索。张宗炳一生单独或与助手等合作发表论文180余篇,撰写了《昆虫毒理学》《昆虫毒力学的新进展》《杀虫药剂的分子毒理学》《杀虫药剂的毒力测定:原理、方法、应用》《杀虫药剂的环境毒理学》等20余部专著,为中国昆虫毒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,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