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:
小动电动车怎么样
最佳答案:
优势
- 智能化程度高:配备智能APP,实现车辆监控、远程控制、防盗追踪等功能,提升用户体验。
- 外观设计时尚:符合现代审美,多次获得国际设计大奖,吸引年轻消费者。
- 续航能力出色:部分车型续航里程长,满足城市出行需求,如MQi L可达170km。
- 动力性能良好:电机功率适中,加速平稳,满足日常通勤需求。
- 安全配置完善:采用前后碟刹、液压减震等,提升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。
- 品质可靠:拥有全球研发与制造基地,严格的质量控制,确保产品品质。
不足
- 价格较高:相比其他品牌,价格偏高,可能让部分消费者犹豫。
- 续航存在差异:实际续航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,与官方数据有差距。
- 载物不便:部分车型设计轻巧,载人或载物空间有限。
车型推荐
- MQi L:适合长距离通勤,续航长达170km,配备超级快充。
- UQi :提供多种版本选择,外观时尚,智能化程度高,适合个性化需求。
- NQi:动力强劲,续航出色,适合对动力和续航有高要求的用户。
小牛电动车在智能化、设计、续航和品质方面表现优异,适合追求科技感和时尚的消费者。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的车型。
电动车放着不动也会坏?油车也一样,该背锅的是车主
在性能、静谧性以及用车成本等方面带来革命性提升的电动车,因为动力电池的存在,以及其特性,仍然免不了被调侃一句“电动爹”。近来,某极氪车主,因2个月时间没有用车,导致车辆动力电池“报废”,似乎更加坐实了电动车难伺候的论调。确实,在补能技术等维度,纯电动车的发展并不均衡,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但在把车“放坏”这点上,不只是电动车,整个汽车产品似乎都不能为其“背锅”。
什么车都会放坏,电车相对还更省心?
即便在燃油车时代,老司机也常会说“车不是开坏的,而是放坏的”。而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,其实都有共性的地方。比如说电瓶(低压蓄电池)、轮胎、刹车等等。雨后往往锈迹斑斑的刹车盘,相信大家都是比较容易见到的。如果经常驾驶,踩几次刹车也就解决了。但要是总放着,导致锈迹积累,搞不好就得拆下来抛个光。轮胎的情况也类似,经常运动,它作为橡胶制品的韧性与强度都能维持。但长期保持一个姿势静置,受力面和形变水平同样长期不变,其变形、龟裂的风险也也会明显增加。
最典型的案例还是汽车电瓶。因为在新车状态下,即便经常放着不动,其它零部件的老化速度也比不上电瓶尥蹶子的速度。在自动启停普及之前,同样的电瓶,有的车主可以用超过6年,有的可能2年左右就得换。而且用得久的,反而是里程更多的。这与开头说道的动力电池因放久了,导致“报废”,其实是一个道理。归根结底,是电池的自放电现象。即电池放在那不动,电能也会流失。
这点是现阶段电池的先天结构所决定。狭义来说,电能是无法储存的。电池的出现,是为电能的储存提供了一个通过化学能转化的过程。但涉及到能量转化,那么“不稳定性”也就是客观存在的,因为现实产品无法像理论试验那样毫无杂质和变量。即便不涉及封装工艺、水分侵入等比较“恶性”的化学反应。在物理层面,正负极金属杂质,同样会导致轻微的自放电现象。
事情发展到这里,其实只是正常反应。物理层面的自放电,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锂电池容量出现不可逆的丢失。真正的危害其实来自过度放电,也就是前面说的放在那不动。由于过度放电,原本留在电池负极“看家”的锂离子预备队也被调动,从而导致再想充电的时候,“大本营”已经丢了。再严重一点,堆积的金属枝晶击穿隔膜,导致短路以及热失控,那就不是电池“报废”这么简单的情况了。
事实上,锂电池的自放电率相比铅酸电池还要更低一些,加上动力电池自身容量远高于铅酸电瓶。纯电动车想要因为放久了,导致动力电池“报废”,要比传统的汽车电瓶出现这种情况,条件更为苛刻。再加上内燃机的润滑,变速箱磨合,油封老化等等传统机械养护的问题。纯电动车基本要照顾到的除了一些易损件,也就是动力电池这一个难点。所以综合来看,燃油车比纯电动车还要更加“精养”才行。
消费者才是“爹”,车企咋办?
那为啥电动车这边闹出的动静要更大呢?从燃油车角度来说,发展了这么多年,无论是三大件,还是那块铅酸蓄电池,都已经非常成熟了。而且,即便是机械结构部分出现问题,其维修的成本一般也相对可控。举例来说,就算是发动机大修级别的问题。普通家用车型,在“非官方”渠道,也就不过数千元到万余元的水平。比较容易掉链子的铅酸蓄电池就更便宜了,电商平台花几百块钱,基本都是上门“秒换”。
但对于纯电动车就不是这个画风了。即便车辆长期放置容易受伤害的部件少于燃油车,即便动力电池过度放电的概率低于传统铅酸蓄电池。但只要碰上了,“非官方”渠道首先就不用想了。其次,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维修成本,也远比燃油车大修的成本高的多。这也算是一种“幸存者偏差”的反义词了吧。
不过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纯电动车,指望目前国内的消费者形成普遍的“养护”意识,还是不切实际。会开车与会养车本来就是两个意思,何况对于习惯“不打灯、不看镜子”的诸多车主而言。与其说产品是“爹”,不如说消费者才是。既然消费者的养车水准参差不齐,那剩下的也只能指望车企自身了。
比如特斯拉就在使用手册中明确车辆长期闲置时,需要置于电源接通模式。小鹏汽车甚至还将电量剩余多少,与车辆闲置时间之间,列了一个对应表格供车主参考。蔚来则是建议每月至少使用一次车辆。除了这些被动提醒措施之外,借助智能化手段,包括这次的极氪汽车在内,也还会通过APP,发动低电量警告给车主,起到主动提醒的效果。
然而再怎么提醒,最终落实还是要靠车主自身。在没有意识到后果的情况下(也就是没吃到亏的时候),只能期待车主的主观能动性给力了。但还有一种车企的“保姆式”措施,那便是提前“锁电”。即,在出厂时,或者后期通过OTA,将动力电池中一部分电量锁死。以此起到延长电池使用寿命,以及提高安全性的效果。但这一方式在去年一样引起了轩然大波,包括特斯拉、广汽、威马、小鹏在内的车企,都曾身陷“锁电门”。毕竟在续航焦虑的大背景下,这块蛋糕本来就这么大,你还强行让我少吃一块,消费者自然有不满的地方。但任由部分消费者直接吃干抹净,甚至把桌子都掀了,最后说是产品质量问题,车企也是有苦难言。
纯电动车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说,其养护难度都要明显低于传统燃油车。只不过在现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情况下,部分矛盾会相对突出。从油车到电车,国内消费者普遍在用车与养车之间没能形成一个良性平衡。无论车企用何种手段规避,最终非质量领域的第一责任人,还是消费者本身。
【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,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易车无关】
台铃小白兔质量怎么样啊
好。台铃小白兔电动车采用了高品质的焊接车架,配有故障自检系统,质量安全可靠,是一款常规的接娃、代步的学生车型,前置超大的储物兜,后置的高发海绵坐垫和后置的高性能弹簧宝宝椅,前后配置了高品质的真空胎,舒适性非常好。
买了纯电动车的人,到底亏不亏?
Hello,小伙伴们大家好!
记得之前和朋友聊车,问他会不会考虑新能源车,他的回答很简单:什么时候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价格差不多,就会认真考虑了。
没错,现在市面上的各类新能源车越来越丰富,近两年也越来越火,不过车主大多还是分布在北上广深等限牌、限行的城市。新能源车要真正发扬光大,最终还是要依靠更广大的非限牌、限行地区。
要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:新能源车的售价要接近、或者看齐同级别的燃油车,就是一个前提。
如今已经到了2020年,在国家补贴大幅退坡的当下,新能源车的价格到底怎么样了?那些电动/混动车车主,相比同等配置的燃油车,到底多花了多少钱?
比亚迪同款车型,新能源贵6-12万
看到这里,我想到的第一个品牌,是比亚迪。它旗下的秦/秦Pro、宋Pro和唐系列车型,都同时推出了燃油/PHEV和EV版,在其中找到配置相当的车款进行对比,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三种动力类型的价格差距。
这里需要指出的是,PHEV混动与EV电动版,参考价格均为政策补贴后的价格,与燃油车的指导价进行对比。
首先,秦Pro燃油版,我们选定11.59万的自动智联锋耀型,它的基本配置包括6气囊、360度影像、自动刹车、全速自适应巡航、无钥匙进入/启动等等。和它配置最接近的DM双擎版,为17.99万的自动智联劲睿型,而最接近的EV纯电版,为17.99万的高功率智联领享型。
也就是说,配置基本相当的三个动力版本,秦Pro DM和EV纯电的价格相当,它们都比纯燃油版贵了6.4万元。
再看唐系列。
我们选定6气囊、自适应巡航、自动刹车、电动尾门、座椅通风/加热等几个关键配置,选出三款配置最为接近的车款,分别为15.99万的自动智联尊荣型燃油版,25.99万的全时四驱智联创享型DM版,和27.99万的EV600智联创享型。
唐系列车型同等配置下,燃油版和DM双擎版的差价大约为10万元,和EV纯电版差价则高达12万元。
接下来是宋PRO系列车型。
宋PRO系列中,选择11.98万的自动尊贵型作为燃油版参考,同等配置的DM混动版为19.98万的四驱性能旗舰型,EV版为19.98万的高功率版尊贵型。双擎与EV版价格相当,较燃油版贵了大约8万元。
再看看其它品牌。
吉利新能源与燃油差价较小
吉利帝豪GL具有燃油版和PHEV混动版,虽然没有EV电动版,但吉利旗下的几何A,实际上整体是基于帝豪GL的平台研发而来,级别、尺寸都非常接近。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三款车拿来对比。
可以看出,吉利的PHEV混动与EV电动版本的价格,也十分接近,而它们和配置相当的燃油车相比,贵了大约4.5万元左右。对比同级别的比亚迪秦Pro,吉利的新能源与燃油版的价格差距明显要小一些。
新势力造车,才是性价比担当
目前20万元以内新造车势力中,性价比最高的代表车型是小鹏G3,以及刚刚上市的哪吒U。为了能更清晰地表现出它们的产品力对比,我们选择两款自主燃油车的代表,并把详细的配置列成表格:
哪吒U和小鹏G3的配置还是非常丰富的,小鹏G3补贴后16万多的版本,整体配置已经不逊于14.68万的博越Pro和15.18万的传祺GS4。哪吒U的价格略高于小鹏G3,但它的尺寸却比后者大一圈,2770mm的轴距也优于两款燃油车,它补贴后的价格,仅仅比博越Pro和传祺GS4贵了2.5-3万元。
当纯电车型与燃油车的价格,缩小到3万元以内,你会考虑在一个非限牌/限行地区,买一台新能源车吗?
十七八万买一台自主品牌电动SUV,你可能还是觉得有点不划算,毕竟这个价格,已经能买到本田CR-V、日产奇骏、大众途岳这类合资SUV了。
不急,10万元以内的市场,也存在一些新能源车型。我们看看它们的性价比怎么样。
8万能买到的电动车配置很丰富
10-20万元区间,是品牌、车型最密集,销量规模最庞大的市场,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系列车型,大多都集中在这个区间。但是我们也看到,这个价位的新能源车型,相比燃油车依然要贵不少。如果不是有限牌/限行的政策限制,我们很容易找到更便宜、产品力更强的燃油车。
但是10万元以内,情况就不同了。
这个市场最火的一款电动车,是欧拉R1,补贴后的入门价6.98万,顶配版也不过7.98万。因为近几年小型车已经没落了,所以同价位很难找到欧拉R1的燃油车竞品。比较接近的,可能就是本田飞度了。
我们不妨用这两款车对比一下。
选取的版本,分别是欧拉R1的顶配,和R1价格最接近的飞度舒适版,以及10.28万的顶配豪华版,配置差距一目了然。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你的预算在8万元左右,你会选择一台配置已经非常丰富的欧拉R1电动小车,还是买配置比较低的飞度呢?
开多久能弥补售价差距?
以上是价格对比,而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使用成本,还有很大的区别,毕竟如今电费是远低于油费的。
那么,燃油车、混动车和电动车,使用成本的差距有多大呢?因为具体车型的油耗、电耗不同,我们可以取一个中间范围的值,看看这三种类别车型,用车成本的差距。
首先,根据小熊油耗的数据,紧凑级SUV燃油车的综合油耗,普遍在9升/百公里左右。
其中大多数使用的油耗标准为92号油,按照6元/升的价格计算。
可以得出紧凑SUV每1万公里的油耗成本,大约为5400元。
至于电动车的电耗,是很难具体统计的,因为百公里电耗与使用时的气温有很大关系,同样的点量,冬天与夏天的差距可能达到4成以上。我们同样可以选择一款车型,作为同级别车型的代表。
以辰哥的宝马i3为例,在过去的2019年总计行驶12863公里,耗费2307度电。
电耗成本1091元(家庭充电桩0.5元/度电)。换算下来,每1万公里的电耗成本,大约为900元。
由此可以推算,紧凑级电动SUV每1万公里的电耗成本,应该在1000元左右。
按照这个电耗来计算,和紧凑级燃油车平均9升/百公里的油耗进行对比,假设私家车每年行驶2万公里,可以得出下面这个成本推测:
如果充电全部采用成本最低的家充,那么紧凑级电动SUV相比燃油车节约的油费成本,大约为9000元。
而要弥补5万元以上价格差的话,即便是把保养成本的差距计算在内,依然需要5-6年。
而经常使用国家电网或第三方充电桩的车主,就更难了。
至于PHEV混动车,用车成本和车主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,有的人可以基本不用加油,也有人平时很少充电,基本当燃油车开。所以PHEV混动车的用车成本,这里就暂时不分析了。
新能源车为什么这么贵?
原因其实也很简单——动力电池成本太高了。
以几何A为例,NEDC续航410公里的版本,搭载了51.9千瓦时的锂电池,而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前不久发布的报告,2019年全球锂电池组的平均价格约为1000元/千瓦时。按照这个价格计算,几何A仅仅电池组这一项的成本,就高达5万元以上。
实际上,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、新能源车规模的提升,锂电池的成本每年都在下降,2019年的价格就比2018年下降了13%,相比2010年的时候,更是大幅下降了近9成。
也正是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,市场上出现了小鹏G3、哪吒U这类15万元左右就能买到的配置不错的电动SUV。而根据行业专家的预测,到2023年,锂电池成本预计还将进一步下降35%左右。
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的是,电动汽车的价格依然会不断下降,或许5年之后,即便没有政策补贴,一台电动汽车的价格,也能真正和同等产品力的燃油车看齐。
总结
综合以上对比可以得出以下几点:
1、20万元以内新能源车型,不管是PHEV混动车还是EV电动车,价格普遍明显高于产品力相当的同级燃油车,价格差从5万到10万元不等;
2、电动车的电耗与保养成本,比燃油车低很多,但如果售价差距太大,那么想从用车阶段的成本把售价的差距弥补回来,一般也要5年甚至更久的时间;
3、PHEV混动车,相比燃油车多了一套电池+电机系统,相比电动车则多了一套发动机+变速箱系统,所以它的生产成本并不低。最终反映在售价上,和电动汽车的价位比较接近;
4、小鹏、哪吒这类新造车势力品牌,在配置层面明显更加舍得“下本儿”,综合产品力相当的情况下,与自主品牌燃油车的价格已经非常接近,但它们在品控、质量及产能方面,面对着传统品牌更大的挑战;
5、相比1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市场,10万元以内低价位市场,新能源车型还很少,但是位数不多的几款车型,却出现了性价比超越同价位燃油车的情况。想要说服非限牌/限号地区消费者,10万元以内的市场,或许是新能源车型的一个突破口。
好了,今天就和大家聊这么多,欢迎小伙伴们参与下方的投票,并在后台给我们留言,说说你的想法!我们明天见啦!
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,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。